什么是光源色?什么是光源显色性?光源的颜色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眼直接观察光源时所看到的颜色,例如红色、黄色、蓝色等,称为光源色;二是指光源的光照射到物体上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就是光源的显色性。那么,光源色与显色性什么关系?光源的显色性怎么评价?本文为大家做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把颜色归属于物体本身的属性。比如说,这张纸是白的,那块布是蓝的等。事实上,物体的颜色,除了物体本身的光谱反射特性之外,还与照明的条牛有关。一张白纸,在日光照射下是白色,在红光照射下就会变成红色;一块蓝布,在日光下是蓝色的。如果用红光照射蓝色的布,蓝布就会变成“黑色”。
街道上高压汞灯发出的光,从远处看觉得既亮又白;但当照射人脸时一定不满意,好像在脸上抹了一层青灰。这说明高压汞灯的色表不错,显色性不好。钨丝灯恰恰与之相反,它的光看上去偏红偏黄,但受照物体的颜色却很少失真。说明钨丝灯的色表不好,显色性很好。低压钠灯光线的颜色非常黄,将一块蓝布放到钠灯下,就变成黑色。这说明钠灯的色表和显色性都不好。氙灯的色表和显色性都很好,所以演播室的追光灯大都采用氙灯作为光源。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有些光源色表和显色性都不好,有些都很好,有些色表好但显色性不好,有些色表不好但显色性好。光源的色表和显色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蓝色的布为什么到了钠灯底下就变黑了呢?原来通常人们所说的物体的颜色,是指在阳光下的颜色。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阳光的辐射通量随波长的分布曲线(光谱曲线)就是表征这些比例的曲线。阳光的光谱是连续的。光谱从380nm到780nm具有基本相等的光谱分布。
阳光照到某一种颜色的物体(指非透明体)上,物体将其他颜色的光吸收,而将这种颜色的光反射出来。比如,蓝布受阳光照射后,将蓝色反射出来,而将另外的光吸收,因此,人眼看到的就是蓝色的。
由于阳光包含了各种颜色,不同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或散射)性能不一样,大自然在阳光下才显得五彩缤纷。在阳光照射下,白纸对各种波长的光具有相同的反射系数,才呈现阳光的白色。蓝布在阳光中是蓝色,如果用红光照射蓝布,红光被吸收了,光源中却没有能反射的蓝光,因此蓝布呈现“黑色”。同样,由于钠灯发出的主要是黄光,蓝布将黄光全部吸收。因此,在钠灯照射之下蓝布就变成黑色的了。这就是说,物体的颜色,除取决于它本身的反射特性外,还取决于光源的光谱分布特性。
由此可知,光源的颜色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它的光谱能量分布决定的。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情况确定之后,它的色表和显色性也就定了。但不能倒过来认为由光源的色表可以确定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光谱能量分布截然不同的光源可以产生相同的色表。这就是光源的同色异谱现象。高压汞灯发出的光尽管色表和阳光接近,但光谱能量分布和阳光相差很大,光谱中多青、蓝光,缺少红光,这就是它使被照的人脸发青灰的缘故。
显色指数是描述光源显色能力的技术指标,用CRI表示。显色性也称演色性或传色性,它是光源的一个重要指标。
光源对物体的显色能力称为显色性,是通过与同色温的参考或基准光源下物体外观颜色的比较产生的。光所发射的光谱成分决定光源的光色,相同光色的光源会有相异的光谱组成,光谱组成较广的光源较有可能提供较佳的显色品质。当光源光谱中很少或缺乏物体在基准光源下所反射的主波时,会使颜色产生明显的色差。色差程度,愈大,光源对该色的显色性愈差。显色指数是目前定义光源显色性评价的普遍方法。
显色分两种:忠实显色和效果显色,也叫一般显色和特殊显色。忠实显色是指能正确表现物质本来的颜色。显色指数高的光源,其数值越接近100,显色性最好。这是电视照明所追求的。效果显色要鲜明地强调特定色彩,表现美的生活。
光源的显色特性是以阳光做标准的。阳光的显色特性最好,定义为100(注意:不是100%!)。显色指数也叫综合显色指数或叫一般显色指数,用符号Ra 表示。
为了准确测定光源的显色指数,国际照明委员会于1948年制定了显色指数的测定方法。用8个标准颜色样品在标准光源和待测光源照射时产生的色差,算出每一个样品的显色指数。这8个颜色样品的显色指数用R1、R2、R3、R4、R5、R6、R7、R8表示。综合显色指数是8个特殊显色指数的平均值。Ra越大,显色性越好;反之,显色性就差。
如果各色物体受照的效果和标准光源照射时一样,则认为该光源的显色性好(显色指数高);反之,如果物体在受照后颜色失真,则该光源的显色性就差(显色指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