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密切相关,想要坚持产品的外观颜色,就离不开照明光源。本文为大家带来的是颜色目视检测的基础知识,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来看看吧!
色彩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现代物理学已经认识到光具有波动与粒子的双重性质。从光的粒子学说来认识,光是由具有能量和动量的粒子所组成的粒子流,这种粒子称为光子。从光的波动学说来认识,光是一种电池波。可见光的波长为380-780nm。在这段可见光波的范围内,不同的波长引起人们产生不同颜色的感觉。这种由于波长不同,使人们产生不同颜色感觉的光,称为色光。
白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按一定比例汇合而成的。将一束白光(如太阳光)射在棱镜镜面上,经过棱镜的折射,由于各种色光的折光率不同,会发散成红、橙、黄、绿、青、蓝和紫七种色光排列的色带,称为光谱。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色彩学上将七种单色光定位标准色。
色彩是一种视觉现象,知识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色彩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再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形成了色的感觉。一旦光线消失(如在黑暗中),物体上的任何色彩都不能被人感知。因此,色彩的感知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物体的存在,而是必须有光照,三是观察者具有健康的视觉器官。
颜色三要素指什么?
为了评价人眼观察到的颜色体征,彩色可用三个物理特征量来描述,称为“颜色三要素”。
1、色相(又称色调)
彩色的最基本特征,是彩色的基本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等。
2、明度
颜色的深浅程度。人眼视觉对颜色亮度的感觉,不同于颜色的物理学光能量的“实际亮度”。人眼对不同颜色敏感程度的不同导致对某一高能量色光的可见度反而低于另一低能量色光。一般来说如果相同色相的彩色印刷物表面反射率高,则它的明度也高。
3、饱和度
颜色的纯洁度,即颜色中所含彩色与非彩色白光的比例多少,白光成分愈多色彩的饱和度愈小,故单色光的饱和度最大。所以,饱和度也常用色彩白度的倒数表示。
颜色目视检测基础知识:
我们对色彩的感觉依赖于光波的传播,不同波长的光波传导出各种颜色的感觉。色彩感觉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被光照射后,物体应材料制约等因素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吸收与反射,一部分光波被吸收,一部分光波被反射,我们所看到的物体颜色正是这种各不相同的吸收与反射的结果。
物体表面由于质地的不同,如有的光滑坚硬如玻璃、金属器皿;有的柔软粗糙如毛毯、绒布织棉,而产生的吸收反射、反射光亮亦不相同。有的大部分反射,小部分吸收,有的大部分吸收,小部分反射,也有的介于两者之间。物体的不同色彩效果是由于光照射后它的吸收与反射的等量所决定的。物体本身并不因光线而改变它的形态、质地,但色彩往往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即便是环境也是一种光源的反映。这些变化有着自身的规律与理论,我们学习色彩就是要从理论上理解,实践中把握这些规律。
以上就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颜色目视检测基础知识”全文内容,想了解更多颜色检测资讯的用户,可以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